布料的色差怎么測?只需一臺NS800分光測色儀內置大積分球更有效的量化光線,使測量的數據更精確,將底部口徑對準布料,表面輕觸按鍵即可顯示LAB值再測另一塊試樣按測試鍵,測試色差即可顯現,顏色偏向都會顯示。
面料的顏色檢測是確保產品質量和一致性的關鍵步驟。顏色差異(色差)可能會影響產品的外觀和消費者的接受度。因此,采用精確的顏色測量工具和方法至關重要。
使用NS800分光測色儀等高精度設備可以有效量化光線,使測量的數據更為精確。操作時,只需將設備的底部口徑對準布料,輕觸表面按鍵,即可顯示LAB值。再測量另一塊試樣,按測試鍵,色差即可顯現,包括顏色的偏向。
色差的評定一般采用變色用灰色樣卡進行。評定時,以布的正面為準,將布樣與原樣沿同一經向(或緯向)折疊,然后放在同一平面上,在自然光源或規定的照明條件下進行并列直視比色。
具體的檢查方法有:
?(1)色差檢查?
色差檢查主要檢查織物與原樣色差、左中右色差、正反面色差、前后色差、匹差、批差等。色差的評定一般采用變色用灰色樣卡評定。評定時一律以布的正面為準。 比色時,布的正面與原樣要沿同一經向(或緯向)折疊,折疊后放置在同一平面上,在自然光源下并列直視比色;也可在三只40瓦日光燈下比色,確定色差等級。 左中右色差測定:布的兩邊順布經向1. 52cm朝布里經紗方向平行折疊,再與布的中間任何部位疊平,用同樣方法檢驗左右兩邊色差,也可三個位置依次平放一起用灰色樣卡評定左中右色差。
?(2)匹長檢查?
對于筒形包裝的面料(包括里料),宜放在滾筒形量布機械架上檢查,這種檢查方式的好處是檢驗完后,材料又恢復為筒形; 對于折疊包裝的面料(包括里料),一般先量兩折疊處之間的長度,再數一數面料折疊的層數,用兩折疊之間的長度X折疊的層數,就可得出其匹長,然后看其匹長是否與標簽的長度一致; 對于以重量方式作為計算單位的針織面料,首先應選取至少三個不同的部位,測量針織面料的單位面積重量,即每平方米克重(g/mz)。然后,根據其是定重方式(即每匹織物重量一定,一般經編針織物常采用此方式),還是定長方式(即每匹織物長度一定,一般緯編針織物常采用此方式),過秤檢查時,看其重量與標簽上標的重量是否一致。
?(3)幅寬檢查?
幅寬的檢查可在檢查面料匹長時同時進行,檢查面料幅寬時,應做好詳細記錄和標識。并在人庫時分別堆放。檢查時應特別注意有效幅寬差值,因為面料在裁減時有時是利用電.腦設備控制的。 幅寬的檢查應選取至少三個不同的部位:頭、中、尾。對于梭織布料,還應測量其經緯密度,即紗支規格。
面料的色牢度是指面料在受到外界因素(如光、洗滌、摩擦等)作用時,保持原有顏色的能力。色牢度差的面料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褪色或變色,影響產品的美觀和耐用性。因此,對面料進行色牢度檢測是非常必要的。
耐光照色牢度:按照GB/T8427-2008標準,將紡織品和藍色羊毛標樣放在人造光源下,按照規定的條件曝曬,然后對比藍色羊毛標樣或評級灰卡來評定試樣的顏色變化程度。共分為8個等級,8級最好,1級最差。
耐皂洗色牢度:按照GB/T3921-2008標準,將紡織試樣與規定的標準貼襯織物縫合在一起,置于皂液或肥皂和無水碳酸鈉混合液中,在規定時間和溫度條件下進行機械攪動,再經清洗和干燥。用灰色樣卡或儀器評定試樣的變色和貼襯織物的沾色。共分為5個等級,5級最好,1級最差。
耐水色牢度:按照GB/T5713-2013標準,將紡織試樣與兩塊規定的單纖維貼襯織物或一塊多纖維貼襯織物組合在一起,浸入水中,擠去水分后置于試驗裝置的兩塊平板中間承受規定壓力。然后分開干燥試樣和貼襯織物,用灰色樣卡或分光光度儀評定試樣的變色和貼襯織物的沾色。
耐摩擦色牢度:按照GB/T3920-2008標準,將紡織試樣分別與一塊干摩擦布和一塊濕摩擦布掛在摩擦測試機上進行摩擦,然后根據沾色程度進行等級分類。共分為5個等級(1~5),數值越大表示摩擦牢度越好。
耐汗漬色牢度:按照GB/T3922-2013標準,將紡織品試樣與標準貼襯織物縫合在一起后置于含有組氨酸的酸性、堿性兩種試液中分別處理。去除試液后放在試驗裝置中的兩塊平板間使之受到規定的壓強,然后分別干燥試樣和貼襯織物。用灰色樣卡或儀器評定試樣的變色和貼襯織物的沾色。同樣分為若干個等級來評定結果。
色差儀如何測試紡織品的色牢度值,色差儀不僅可以測試色差值,還可以連接APP測試紡織品色牢度值。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首先將色差寶開機,并且打開APP,通過藍牙識別連接手機和APP。
2、 進入個人中心, 點擊右上角的設置圖標,在儀器設置界面,點擊參數設置。
3、選擇測量參數“色牢度”,點擊下方“同步到儀器”的按鈕嗎,并回到顏色測試界面。
4、將色差寶放在被測樣品上,在APP上點擊標樣測量或試樣測量,就會獲取到測量的色牢度值。
通過這些檢測方法和標準可以全面評估面料的顏色質量和色牢度性能,為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提供有力保障。同時也有助于消費者在購買時做出明智的選擇并享受到更好的使用體驗。